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暑期赴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开展社会调研。实践队走访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与相关科室负责人深入交流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梳理产区发展计划,精准剖析现存瓶颈,围绕“一产优种植、二产酿精品、三产活文旅”的全产业链格局,对葡萄种植、酿造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完整流程展开全面考察。此次实践,队员们全面掌握该产区的发展历程与产业现状。未来,实践队将结合专业知识,提炼可复制的发展经验,为其他产区提供参考,助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深入安康秦巴山区开展普及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入户走访调研,针对性打造系列语言文字特色课程。活动覆盖2县、4镇、6个村(校),累计服务中老年及青少年1000多人次。这场深入秦巴腹地的语言实践,将实用语言技能精准送到村民身边,不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更为秦巴山区振兴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帧映视界”计划组赴渭南蒲城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短剧 + 农业 + 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探索助农新路径。团队走进指尖粮食品园区、玉女手织布工厂、兴文麦秆草工艺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性短剧拍摄,鲜活呈现当地特色产业;实地调研时间博物馆、杨虎城故居、清代考院等地,深入触摸蒲城历史文脉。专访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当地非遗文化。此次实践,团队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新兴技术扎根乡村土壤,以创意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弘扬体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赴渭南市富平县和汉中市南郑区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富平县体育馆和汉中市南郑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当地居民进行体育艺术展演,组织体质测量服务队,为当地居民进行体质检测;队员们先后参观习仲勋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汲取红色力量;走访黄关酒厂、汉中良顺藤编工艺车间,深入了解当地产业。未来,队员们将牢记新时代青春使命,发扬专业特长,传承红色体育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童语茶香·橘乡播韵”——“1+2+3+N”推普助农乡村振兴实践团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开展推普助农实践活动。在富硒茶企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手工制茶技艺,并借直播让古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实践团成员既学习制茶工艺,又发挥所长开展助农直播,助力茶叶销售,同步提升语言推广能力。团队重点考察“产业+文化”融合模式,从现代化茶叶加工、沉浸式茶艺体验,到民宿旅游开发、乡贤资源整合,深切感受到焕古镇以守正创新走出的特色振兴路,也明晰茶产业为古镇注入经济活力、文化传承筑牢精神文明根基的发展逻辑。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乡音悦舍”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社区,探索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非遗”复合空间,激活城乡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扎根山野,足迹遍及临渭区27个村镇,走访超500户村民。通过逐户勘察闲置农房,线上线下发放问卷2264份,精准掌握村民意愿;深入寻访15名非遗传承人,沉浸体验老腔、皮影等技艺,形成15万字访谈记录,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学习市、区相关政策,访谈20名村干部,制定改造设计方案,为后续激活乡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因材施‘酵’”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眉县沁丰源生态农业园,聚焦葡萄、桃种植与家禽养殖产生的枝条和粪污两大难题,开展精准服务。园区负责人提出每年近百吨修剪枝条与畜禽粪污,存在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问题。实践队现场示范农业酵素制作,将粉碎的葡萄枝条按糖蜜:碎枝:水=1:3:10比例装入发酵桶,详解其改良土壤、抑制病害、减少农药使用的机理与效益;采集6份0–40 cm耕作层土样,测定养分后结合酵素适配试验,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此次实践,达成“共建循环利用示范线、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校地合作三点共识,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绿色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