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民歌调研小组赴榆林市开展社会实践,先后走访榆阳区、佳县等地,深入探寻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队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和现场展演,系统了解陕北民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诞生于黄土地上的艺术瑰宝之魅力。在佳县探访李有源故居,采访其曾孙李博先生,通过了解《东方红》的创作背景,感悟革命精神为传统非遗注入的生命活力。在佳县荷叶坪村,省劳模张继宁老人向队员们讲述李思命如何将亲身行船经历升华为《黄河船夫曲》的创作历程。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入挖掘了陕北民歌的时代价值,切身感受到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人民的本质特征,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绥风’寻迹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绥德县开展“绥风寻迹非遗,耕耘黄土红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共联共建和主题宣讲等形式,探寻“非遗里的红色文化故事”。团队参观绥德县革命纪念馆、郝家桥旧址和中共地委旧址等5处红色基地;走访陕北民歌、绥德剪纸和绥德石雕非遗传承人,深挖红色基因;参演红色非遗惠民演出,与绥德县艺术研究院挂牌建立实践基地;在青年夜校进行“探非遗红色故事,传黄土革命精神”主题宣讲,与绥德文旅开展总结座谈会,深刻感悟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交融共生的深厚内涵。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入触摸绥德红色底蕴与非遗温度,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脚步中延续传承。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蜀韵遗珍行”实践队赴四川开展以“体验非遗雅韵,访谈匠艺心声”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射洪市朝月集街区,观看古彩戏法,领略凤冠与戏法道具;探访甲胄工作室,体验制作工艺;向子昂糖画传承人学习铜勺勾勒技艺,完成专属作品;赴崇州竹艺村学竹编技艺,制作特色作品;走进郫县豆瓣公司,了解“古法 + 科技” 工艺。此次活动让队员直观掌握非遗技艺传承现状,加深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路径的理解,为非遗活态传承积累青年视角的思考。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夏乡筑梦队赴商洛市商南县,开展以“青春礼赞新时代,夏乡筑梦十里坪”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创新支教模式,第一周通识教育,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思政等七门课程;第二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设置学生反选老师环节,一带多面对面交流授课。团队利用支教间隙开展入户家访、文化下乡、产业调研,全面助力乡村教育、文化、产业振兴。夏乡筑梦队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在田野间奋力书写青春答卷。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锦艺传香・AI 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渭南市合阳县开展“青春创意绘香囊,邻里同欢传非遗”活动。团队在AI技术助力下,设计出融合中药图案与学校标识的香囊;深入山间采摘艾草、薄荷等原料,经炮制加工后备用;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手把手传授裁剪、缝制、填充等香囊制作技艺;走进合阳县关雎社区,与村民围坐共制香囊,在一针一线的互动中互教互学。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触摸到乡村的烟火气息、感受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更将手艺、故事与环保理念传递开来,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以竹传韵青春赋能非遗竹编传承”实践队赴四川崇州竹艺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围绕竹编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走访村落街巷与村民、游客交流,了解竹编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走进竹编艺术坊及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对话中探寻传承密码;设计问卷调研,收集游客、商户、村民的反馈;开展“板凳微宣讲”,向社区老人普及反诈知识。此次实践深化了队员对非遗传承的理解,探索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新路径。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柿染碳新”非遗驱动柿子循环利用实践团赴富平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进庄严肃穆的关中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汲取红色力量;在富平柿染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参与染布实践,深入了解柿染技艺的工艺流程、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实践作用,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