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智汇周至·数启乡兴”实践队深入西安市多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殿镇村,队员实地考察村级光伏设备,细致记录发电数据,与农户座谈,了解群众对光伏扩建的期盼与顾虑;在虎峪村,聚焦 “数字平台 + 积分制” 治理模式,通过参与积分评议活动,亲身感受数字化管理对乡风文明提升的推动作用;在周一村猕猴桃基地,深入调研智慧农业系统运作流程,协助农户分析电商销售数据。此次实践,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不仅积累了基层经验,更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
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码绘青峦·慧启灌程”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鄠邑区石井镇蔡家坡村开展社会实践。科技赋能产业方面,队员们操控无人机监测稻田病虫害,演示智能小车物流场景,开设编程拼搭课堂,组织植物拓印活动;服务夯实根基方面,为村民做体态检测并教纠正方法,开展环保宣讲,调试土壤智能灌溉系统。此外,团队规划开设云端科技课堂、简化灌溉系统教程,策划大学生返乡见习计划。此次实践将科技与服务融入乡土,以青春力量为乡村产业、生态、生活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愿景扎根生长。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青春‘夏’乡”实践团赴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红色基因寻根、产业模式解码、治理路径探索”为核心,通过走访红色文化展览馆、平岗切岭、苏维埃旧址,追溯红色根脉;调研富岗村休闲农业基地、稻虾共作基地、非遗手工面坊解码产业模式;专访“无事”找书记发源地洪集镇会馆村负责人,探索治理路径,系统梳理叶集区发展脉络。队员调研发现,作为“边界县域”,叶集区以红旅融合铸魂引流、特色产业筑基增收、精细治理聚力增效破解资源分散、动能不足问题,凝练出“叶集经验”,为中部乃至全国同类型县域提供“小体量,高整合”的振兴样板。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彩助农”实践团赴临潼区月掌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联合西北老农电商公司,聚焦“板栗红薯”“普罗旺斯西红柿”特色农产品,探索“直播助农”新路径。师生深入田间与仓库,亲尝产品、提炼核心卖点;在电商基地,策划直播脚本、搭建特色直播场景。团队日均开展4小时直播,互动量突破千次,成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此次实践为打通“临潼风味”云端销售通道积累实践经验。未来,团队将深化“直播电商+农产品”模式研究,制作融媒体作品,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
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推普筑梦·机电赋能”实践团前往武功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创新采用“推普+专业+社会服务”三维融合模式,赋能乡村发展。团队先后探访当地村委会、农业专家、农户,通过普通话推广、文化浸润活动弘扬乡土文明,以社会服务贴近民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此次实践,团队将“语言赋能”与“技术赋能”深度结合,探索出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相融共生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声动乡野”推普社会实践团赴宝鸡市凤翔区泥塑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专访非遗传承人、亲手体验泥塑彩绘,系统了解泥塑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寓意;创新将普通话与非遗文化结合,通过趣味文字游戏搭建沟通桥梁,助力泥塑艺术的传承。此次活动以 “语言推广 + 非遗保护”的模式,为泥塑艺术的传播拓宽了路径,实现了语言赋能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青衿知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汉中市南郑区开展实践。团队与南郑区团委座谈对接,明确服务路径;走访五保户送去慰问物资,调研黄官黄酒、传统藤编等非遗产业,策划盐菜、腊肉等农产品公益直播带货,带动销售额增长256%,成功形成“校地企”联动模式。此次实践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当地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发挥青年优势,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