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团旗 团徽 团歌 团章
基层团组织工作动态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长安区救助管理站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更新时间:2小时前 点击数:26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深化校地协同育人,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团委实践育人工作引领下,11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长安区救助管理站“圆梦长安公益志愿者”签约授牌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此次合作搭建起校地协同育人新平台,将学校“法治信仰、平民情怀”的育人传统与救助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以专业之力践行公益担当,为社会救助工作注入青春动能。

1763108548729775.jpg

理念同频:锚定公益合作精神坐标

西北政法大学自1937年陕北公学肇始,便将“为国育才、服务社会”的基因融入血脉,形成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作为法学教育重镇,学校始终以法治力量守护民生底线,这与长安区救助管理站坚守的“托底线、救急难”责任担当高度契合。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六十余年深耕人文社科领域,践行“化知识为思想、提升思想为智慧、内化智慧为人格”的德性教育理念,在社会学、社会保障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科优势。而长安区救助管理站24小时值守的坚守、DNA比对与抖音寻亲等科技助归的创新实践,让校地双方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上形成强烈共鸣,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专业赋能:构建精准志愿帮扶体系

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学校组建了由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构成的志愿者队伍,聚焦遇困群体核心需求,打造全方位、精准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将发挥专业所长,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适应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助力其顺利回归家庭与社会。

结合学校法学优势,志愿者将协助开展救助政策宣传与法治咨询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救助权益,推动救助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开展。同时,学生们将深度参与“互联网+寻亲”实践,以青年视角拓展寻亲线索渠道,用科技与创意为遇困人员返乡之路赋能。此次合作还正式确立长安区救助管理站为学校志愿服务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向奔赴。

实践育人:书写青年担当时代答卷

公益实践是最好的“社会课堂”。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始终坚持“理论扎根实践”的育人路径,哲社学院学生已完成30余项基层民生调研,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诸多价值分析与解决方案。此次志愿服务为学生搭建了更直接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直面民生需求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

20名首批志愿者接过聘书的那一刻,也扛起了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将在服务中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能力,在倾听遇困群体故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践行公益使命中锤炼意志品质。这种“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担当”的培养模式,让青年学生真正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民生关怀的传递者。

西北政法大学将持续深化与长安区救助管理站的合作,以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服务内容,让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社会救助公益事业中。学校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校地合作为纽带,让法治力量与青春温度相融,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与希望,向社会交出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合格答卷。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宝鸡市举办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