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黄河流域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为响应国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号召,深入晋陕黄河沿岸乡村腹地,在山西省石楼县、陕西省绥德县开展田野调查。实践队聚焦产业兴农、生态治理、文化铸魂三大主题,走进田间蹲点核算农业成本效益,深入村落剖析人居环境革新路径,研读地方史料解码红色文化基因。此次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实情,用专业知识把脉振兴脉络,将经管智慧融入乡村实践,让理论在黄土地的产业升级、村容蜕变与文明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推普云岭行·青春话振兴”实践队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以普为媒、文化赋能”这一路径,聚焦当地语言状况、文旅发展、乡村振兴三大方向开展调研。团队先后与乡政府、村委会、学校和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设推普站点入村入户开展推普广播与宣讲。通过访谈、体验与调研等多种方式,团队成员深刻领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多维价值。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为当地村民搭建电商平台,既提升村民学普用普的意识与能力,更以推普为纽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田野追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东合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聚焦今年陕西罕见大旱对关中地区农业农村的影响,将村民饮水安全与农业灌溉问题作为核心考察方向。调研中,团队深入揭示了旱情下农村基层面临的生存困境,为成员搭建起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桥梁,通过实地勘察、数据收集与问题分析,将课堂理论与乡村抗旱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践团队表示,将持续跟踪东合村问题解决进展,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以专业视角为关中地区制定抗旱减灾方案提供参考,切实为保障农业生产、守护村民生活贡献青年力量。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银龄匠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低龄健康老人再就业与技艺传承两大核心难题,深入陕西临潼开展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当地多个乡村、街道及代表性企业,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系统调研银龄群体的就业意愿与技艺传承现状。调研中,成员重点了解魏永信朱秀兰剪纸工作室带动文旅发展、阳光牧业为银龄群体提供灵活岗位、秦陵社区 “低龄助高龄” 志愿互助,以及非遗剪纸活化传承等有效模式。此次实践,团队发现银龄群体再就业热情高涨,蕴含巨大潜力,为拓展其“老有所为”渠道、破解技艺断代危机贡献了青年智慧与实践依据。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陕澳同心·黔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与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共赴贵州台江县排羊乡南林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民生帮扶上,队员走访慰问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传递关怀;产业调研中,实地考察冰球子种植基地与文旅项目,结合观察积极建言;文化传承方面,学习苗族银饰锻造、苗绣工艺,录制宣传视频助力非遗创新传播;教育赋能上,组织科普园游会,开展融合黔陕澳三地历史文化的趣味问答,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此次实践让队员真切感受乡村发展新貌,见证产业兴村、科技富农的生动场景。未来,团队将持续扎根乡村基层,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西美传普·秦巴焕声”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队前往商洛市镇安县中合村和汉中市镇巴县鹿子坝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面向乡村留守儿童开展绘画、书法、手工等多元实践活动,采用趣味教学、文化互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当地孩子开口说普通话、大胆练习表达,帮助其感受文字魅力、纠正发音习惯,同时向村民普及规范字书写知识。此外,队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蜂蜜产业设计专属Logo,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此次实践,团队将艺术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实际成果,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赋能乡村产业,为秦巴山区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咸阳师范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墙语新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咸阳市淳化县、甘肃省宁县两地开展暑期实践。团队立足两地地方特色,以“红色基因 + 乡土风情”为创作主线,深挖当地文化元素。聚焦爷台山红色革命遗址、桃渠塬村革命文化符号,提炼中村谷物丰收景象、特色民俗风情与乡村发展变迁,深入村镇公共空间开展墙绘创作。队员们精心绘制展现红色历史、乡土风情与文明新风的墙绘作品,将革命传统教育、乡村文化传承及政策宣传融入直观的墙绘艺术。此次实践不仅美化乡村环境,更吸引村民驻足共鸣,为两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