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丝路创新”实践团以“数字赋能遗产保护,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赴敦煌市、酒泉市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探寻千年文明的数字化新生之路。先后走访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锁阳城等文化古迹,在敦煌研究院石窟检测中心的专业支持下,系统研学三维扫描技术、壁画数字化修复、气候实时监测及处理等壁画保护技术。此次实践,队员们结合洞窟测绘数据展开研讨,聚焦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力求让沉睡千年的彩塑壁画突破时空限制,在数字时代重焕艺术光彩,为中华文化传承注入科技动能。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文韵中华·艺脉相承”暑期社会实践队以“推动非遗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为目标,围绕提线木偶戏这一非遗,实践队先后走访合阳合阳县历史博物馆、文庙广场、文化馆及提线木偶戏剧团,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调研与专题访谈,系统梳理非遗发展脉络,感悟线戏艺术的独特魅力。未来,队员们将立足专业多学,依托现有工具与互联网平台,从多维度为合阳线戏各元素的传传承提供可行方案,以青春之力助推这门古老艺术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赤筑永存”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天水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紧扣红色文化与历史传承主题,在革命记忆与文明长河中探寻精神根脉。实践队先后走访多处革命纪念地与文化场馆。在邓宝珊将军纪念馆,队员们从史料文物中追寻爱国将领的赤诚足迹;在天水解放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在天水大革命纪念馆回顾革命历程,在伏羲庙与市博物馆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次实践,团队立足专业所学,传承红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红色基因与文明薪火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黄土之上·红音燎原队”走进延安市、榆林市,开展“溯民歌之魂,承陕北之声”实践调研。实践队响应“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延安行”号召,先后进行理论学习、旧址寻访、情景教学,把握陕北民歌革命文化基因,为专项调研奠定思想基础。通过专家座谈、专题授课、展馆研习、沉浸式体验非遗舞台、校园调研等多种方式,对陕北民歌的历史源流、革命基因、艺术价值和保护传承现状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此次实践,团队以陕北民歌为蓝本,将所学所悟所感转化为调研报告、文创设计与宣讲课程,让黄土高原的歌声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泉音润乡·美育赋能”实践队赴石泉县,聚焦非遗火狮子开展社会实践。队员们走进非遗文化展馆,系统了解火狮子的艺术特色;与非遗传承人座谈交流,追溯火狮子的起源与演变历程,探讨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群众对火狮子的认知度与期待值;探访非遗工作坊,亲身感受火狮子的独特魅力。未来,团队将结合专业所长,整理传统技法,编创新型舞步,助力火狮子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为非遗艺术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西安航空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影篾裁红塑华韵·青衿耘乡传非遗”实践团赴安康市镇坪县开展暑期实践。实践团以“非遗密码”为核心,实地走访县文化馆探寻中华文化根脉,深入非遗工坊体验传统工艺,探访科创展厅洞察非遗创新方向。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沉浸式考察及针对性调研,队员们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活化潜力,理解其在带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当地非遗文化资源,探索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参考方案。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青耘致远”实践团赴陕西省礼泉县开展非遗寻访活动。团队先后采访烟霞镇非遗布贴画传承人陈美贤、袁家村非遗礼泉皮影传承人张志合及非遗泥塑传承人张生权,通过观摩经典作品、聆听技艺讲解、参与布贴画拼贴、皮影操纵及泥塑创作等环节,深入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精髓。期间,团队为三位传承人拍摄制作专题纪录片,以影像形式记录布贴画的色彩拼接、皮影的“推皮走刀”技法与泥塑的成型工艺,生动展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此次实践探索出“影像+非遗”的青春化传播路径,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