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快和闪宝一起看看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风采吧 。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生态赋能·智绘秦巴”实践队赴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杨家河镇及宝山村开展社会实践。在生态监测方面,团队成员运用无人机多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宝山村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等数据,完成水源地检测,为秦巴山脉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在智慧农业领域,针对杨家河镇大棚土壤特性进行分析,优化羊肚菌种植方案,自主研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在教育赋能环节,通过互动实验、情景剧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团队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内容,探索“生态问题诊断-教育长效浸润-产业升级赋能”的新模式,为秦巴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脉智承”队深入延安市黄陵县,对“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三株五千年古木展开专题调研。团队成员通过访谈居民,探讨群众对古树的了解程度、保护态度及知识获取渠道。实地考察中,队员们在当地林业部门指导下,实地测量古树树高、胸径等生长指标,依据古树健康度判别表对古树的生长保护情况进行打分,并与管理员交流管护经验,详细了解“一树一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保护措施及面临的挑战。此次调研加深了队员对古树保护实践的认知,更以青春力量唤起社会对古树名木这一活态遗产的关注,为传承生态与文化基因注入新动能。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智慧营建·绿映商山”暑期社会实践队于柞水县开展实践。团队通过实地勘察、座谈访谈、精准测绘等方式,系统挖掘传统建筑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探索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成员走访药王堂村、朱家湾村、车家河村,与村民深入交流;参观孝义文化体验园,探访古栈道遗址与古石桥,考察终南山寨、凤凰古镇等古建筑,萃取营建智慧;调研柞水民宿集群、柞水老街,收集传统与现代融合案例,就村民对绿色能源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与当地干部座谈,了解古建保护等情况。实践队系统梳理传统营建智慧,融合现代技术形成切实可行的乡村建设方案,致力于让秦岭深处的古老智慧在“智慧营建”中焕发新生。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绿农卫士”实践团深入长安区稻地江村开展实践活动。面对土地与环境挑战,实践团携手九三学社推进土壤改良、规划田间景观,助力绿色生态示范村建设;针对农村废弃物处理难题,实践团创新性地提出 “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再利用” 的闭环体系;深入田间,倾听村民心声,向村民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调研村民对绿色能源的认知情况,赠送环保物资,宣讲绿色理念。通过本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深感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决心将所学应用到乡村生态文明发展上去。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织绿征途”实践团队以“生态保护与技术实践”为核心,深入治沙现场,学习树苗养护技术、细致考察树苗生长状况、投身保水实验,积极采访调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治沙既需“种树”的坚持,更要“种活”的智慧。同时,团队开展直播助农,推广民勤特色农产品,呼吁更多人关注治沙事业。此外,成员们先后参观节水科技馆、防沙治沙纪念馆、红崖山水库等场所,深切感悟民勤防沙治沙精神的厚重内涵,凝聚“以科技护绿、以产业固沙”的实践共识。此次社会实践中,团队将纺织专业知识融入民勤治沙实践,为祖国西部的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生态护航・绿润无定”实践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榆林市多个区域开展调研,在雷龙湾镇,队员们实地考察水利设施,深入探究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赴王圪堵水库,通过采集水样,分析水质指标,系统调研水生态保护现状;走进煤矿疏干水环境治理公司,详细学习污水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见证“变废为用”的生态实践。此次实践,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与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相融合,以实际行动为无定河流域生态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商洛学院
商洛学院“黄河新青”实践团赴两河口城市公园开展暑期实践,助力筑牢黄河生态保护防线。实践中,团队成员有序分发印有黄河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与环保手册,通过互动问答、知识竞赛、进班宣讲等多样化形式开展宣传互动。这些活动有效增强了公众的黄河保护意识,提升了大家参与生态守护的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未来,实践团将走进更多地区,持续普及河流保护理念,推动“绿色生活”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让生态保护意识在更广泛的区域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