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团旗 团徽 团歌 团章
三秦青年学党史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三秦青年学党史 | 赤水团支部:陕西青年运动的火种

更新时间:24年07月15日 点击数:6317

在陕西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团支部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陕西建立的第一个团组织,其在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为陕西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也为陕西团组织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不仅承担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职责,更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2023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性,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指明了主题和方向。

1924年,陕西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团支部成立,立即围绕党的革命中心任务,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到大革命运动、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为陕西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梳理分析赤水团支部的创建背景、过程,探索其在陕西革命中的重大影响,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做好新时代共青团的改革和建设、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一、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创建的背景

(一)陕西青年自发的爱国运动提供有力的行动支持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消息一传到陕西,立刻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热潮。在西安,青年学生们在校园和街道张贴标语传单,举行游行、示威、请愿和爱国演讲活动。为了更好的组织和推进爱国运动,成立陕西学生联合会、陕西学生救国演讲会、陕西公民救陕会等救国团体,用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斗志支援五四爱国运动。三原、蒲城、泾阳、高陵等地的学生也纷纷行动起来,排练公演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大型话剧,用艺术的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开展抵制日货活动,把自己的洋瓷碗、茶缸、牙粉、脸盆、雨伞等日制生活用品当众焚烧,为陕西的青年运动增添了新的力量。陕西省学生联合会会长屈武与学生代表李伍亭,赴北京参加请愿活动,其“血溅总统府”的壮举激发了陕西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五四运动中陕西青年这种自发的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插在了陕西大地上,为封建陈旧的陕西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为陕西的社会进步和革新播下了火种。

(二)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陕西青年,逐渐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十月革命的启示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并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陕西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促进了陕西党、团组织的较早建立。

开始向陕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在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求学的陕籍青年,他们加入当地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努力发展陕西籍的党、团员,积极创办进步刊物,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陕西大地。旅京的陕籍学生刘天章、杨钟健、李子洲等人创办《秦钟》《共进》等进步刊物,并寄回陕西,《共进》“是陕西最早出现的有影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早期陕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旅津学生武止戈、屈武等人创办的《贡献》《促进》《改进》,旅沪学生雷晋笙、严信民等人创办的《秦铎》《新时代》《汉钟》等,都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并以陕西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刊物,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陕籍青年学生,通过这些刊物向家乡人民传颂共产主义在欧洲和世界的讯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推进陕西的革命斗争。

与此同时,陕西的一些地方报纸上也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西北日报》《鼓昕日报》不断以社论、代论或专件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旅外求学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陆续回陕,以学校为阵地,出报纸、办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如魏野畴主办的《青年文学》,雷晋笙、崔孟博等主编的《西北晨钟》,蒲子政、亢心栽、李子健主编的《渭北青年》,魏野畴、张秉仁、关中哲等创办的《西安评论》等,这些报刊与外地陕籍学生创办的刊物互相配合,对促进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陕西青年学生中的传播,鼓舞青年有组织的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为陕西建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提供坚定的组织基础

党的创始人在筹备建立党组织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青年力量的重要性,他们视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决心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培养成为党的后备力量。陈独秀等先驱在上海建党工作中,就明确提出:“组织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共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的预备学校。”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标志着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全国性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统一的先进青年组织的成立。这一天,正值马克思诞辰纪念日,也是象征着青年团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组织的坚定立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批旅外陕籍学生中党、团员陆续回到陕西,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当地党、团组织的创建活动,在这些青年的努力下,赤水团支部得以创建,成为推动陕西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赤水团支部的创建

“创建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的重要活动和工作之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也便立即筹备建立青年团组织,加强对青年团的领导。陕西建立党团组织具有地方特殊性,1924年6月陕西建立了第一个团支部。

1922年,陕西渭南青年王尚德在武汉求学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中共武汉党组织及董必武决定派遣一批党、团员去外地创建党、团组织,开展革命工作,王尚德被分配到陕西工作。王尚德返陕以后,在家乡渭南联系进步青年张浩如、田涵荣、刘建侯等人,建立了乡村教育研究社,集资创办起赤水职业学校,并以此为“工作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进行建团活动。青年团小组、青年励志社、青年自进团……1922年年底,王尚德将建团情况报告武汉恽代英、李汉俊转达上海团中央,与团中央取得了联系,这就是团组织在陕甘地区的起源。

1924年5月30日,陕西青年武止戈受团中央派遣由上海回陕,向王尚德传达了团中央关于在赤水建立团组织的指示,并帮助建立团组织。6月中旬,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等人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建立起陕西第一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成立支部干事会,王尚德任书记,张浩如任干事会会长。“‘赤职’也因此成为陕甘赤化的发祥地”。到1925年,赤水团支部已有团员18人,团赤水支部干事会随之扩大为团赤水特别支部,直属团中央领导。 1925年年底,共青团中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党组织及团组织青年化的指示,发出第121号通告,提出超过20岁的共青团员都应该加入共产党的组织,同时仍为共青团员;不满20岁的团员如果担任重要职务时,也应加入共产党;凡是超过23岁的团员,条件具备时均应转为党员,不再兼团员,但在团内担任重要职务者除外;某一地区如果只有团的组织而无党的组织,团的组织要设法建立党的组织。西安党、团组织负责人吴化之积极贯彻这一通告精神。他于12月去三原,将张仲实、王之鼎、赵宗润、庞诚斋等共青团员转为党员,成立了中共三原特支,书记张仲实,隶属中共豫陕区委领导(中共西安地委成立后归西安地委领导)。同月,吴化之又来渭南赤职,将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张宗适等人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立中共赤水特别支部,是当时陕西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之一。王尚德任书记,隶属中共豫陕区委,后改属中共西安地位领导。张宗适任团赤水特支书记,隶属青年团豫陕区委领导。

随着陕西第一个团组织的建立,陕西地方团组织逐步建立起来。1924年6月至1925年10月间,陕西各地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西安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绥德特别支部、共青团三原特别支部、华县支部、榆林中学支部、瓦窑堡(军队)支部、澄城特别支部、西安特别支部。至此,陕西各地出现的团组织逐渐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势,为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组织、思想、人员条件。

三、赤水团支部的影响及贡献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政治灵魂。1925年4月,中共四大提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政治上是要绝对的受党指导,而在青年工作范围以内是须有自由活动的可能”。陕西赤水团支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赤水团支部的创建人王尚德在早期就以赤水职业学校为阵地,将党、团中央的文件及《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寄到赤水职业学校,向青年传播科学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并组织学生举办以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墙报、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让青年更深入地理解革命,在实践中坚定革命信仰。在赤水团支部成立后,通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如演讲、标语宣传、传单散发等,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还大力宣传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革命理念,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感。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青年的思想觉悟,让青年了解了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激发了他们投身革命的热情,为他们日后成为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陕西地区的革命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有力的组织保障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团组织,善于将有爱国主义倾向的各种青年组织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赤水团支部成立后,与各进步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社团组织,如读书会、研究小组等,为青年们提供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将分散的革命力量凝聚起来,推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使得革命活动得以更加有序、高效地进行。此外,赤水团支部还注重与其他革命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陕西地区的革命事业向前发展。从1924年下半年起,王尚德便在赤水职业学校建立进步青年团体,成立平民教育服务团。1925年11月,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宗适、团渭南小组雷光显筹建渭南县东张村乡农民协会后,赤水镇北的淹头、青正堡等四个村庄也相继建立了农协会,渭南的农民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7年1月,以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为形式的陕西省政府——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陕西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党、团赤水特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在附近农村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

(三)开展革命运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后,主动地带领团员和青年工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赤水团支部成立后,以赤水职业学校为阵地,积极组织和领导广大民众开展爱国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及国民革命运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统治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陕西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5年春,渭南教育改进社在赤水职业学校成立,团赤水特支秘密领导和支持了驱逐反动教育局长王述道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革命力量全面占领了渭南县教育阵地。同年5月,西安爆发了学生界驱逐陕西省督军、皖系军阀吴新田运动。消息传到渭南后,赤水职业学校学生自治会即发表宣言,声援西安学生的斗争。1928年2月,宣化事件后至渭华起义爆发,赤水团支部组织赤职学生和工农革命军、革命群众相互配合与敌激战,广大青年在各团区委、团支部广泛发动下,勇跃加入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积极参加革命武装,在赤水渭华惩治了不少豪绅和反动分子,为民众争取了权益。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数百名团员青年牺牲,仅华县就有62名团员英勇牺牲。共青团赤水区委委员程养谦在被敌人杀害时,年仅18岁。团渭南县委书记张宗适,尽管身患重病,仍为渭华起义积极进行组织准备和宣传工作,不幸病逝,年仅22岁。起义尽管失败了,但陕西青年们在武装斗争中敢于牺牲、富有斗争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团支部作为陕西第一个团组织,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引领着广大青年投身革命,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不息。它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青年奋斗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继续发扬赤水团支部的光荣传统,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上一篇文章:三秦青年学党史 | 党史上的政治纪律建设

下一篇文章: 三秦青年学党史 | 朱德:“群众的生活由群众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