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后)
(卢定泽)
1.卢定泽,男,汉族,1989年4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西安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室中心副主任,西安市电工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纺织学报》青年编委,《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青年编委。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改性及功能整理相关研究,包括催化材料、仿生催化;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抗菌杀毒、空气净化和污水治理等,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在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催化机制研究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包括第一作者SCI论文30余篇,它引1800余次,单篇最高它引305次。入职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江学者计划、陕西省青年千人项目、陕西省首批“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团队、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15余项。个人先后入选国家人社部“香江学者”,陕西省青年千人计划,陕西省首批“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陕西省高校科协及西安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得者等。
(田兴)
2.田兴,男,汉族,1990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中级工程师,现任中铁一局川藏铁路工程项目部BIM技术及科技研发工程师。先后参与建设西安地铁5号线和平车辆段和中铁一局川藏铁路工程项目部等多个重点项目。受理国家专利10项,授权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为20多个项目部提供BIM技术服务,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1000多处,为公司带来了国家级和省部级BIM奖项30多项。他带领BIM中心负责完成了武汉地铁、杭州地铁和雄安新区等地34个投标项目的BIM工作,成功中标多个项目。利用BIM+3D打印技术完成项目的全景沙盘制作。在工作中善于钻研,为公司建立了BIM技术标准,带领项目部先后获得“2018年第三届秦汉杯一等奖”“2021年陕西省工程建设数据技术应用(BIM)技能大赛技能组一等奖”和“最佳发布奖”。曾获得陕西省人社厅“陕西省技术能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技术能手”“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工匠”等荣誉称号。
(兰岚)
3.兰岚,女,汉族,1993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导师。兰岚立足新体制雷达信号处理前沿,面向国防重大需求,针对主瓣抗干扰、距离解模糊等“卡脖子”问题勇攀高峰,围绕波形分集阵距离维新信息的表征与利用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独创性地提出抗干扰与解模糊一体化、检测与估计一体化等新方法。作为核心成员搭建了国内首个波形分集阵雷达原理样机,实测数据验证了该体制较传统方法输出信干噪比性能提升30dB,获国内外好评与追踪报道。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某发展部快速支持项目等多个国家级和国防领域科研项目,核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某部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发表期刊会议论文60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IEEE Trans.高水平国际期刊十余篇,授权/受理专利十余项,翻译专著1本。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团省委第三届“最美三秦”青年科技之星未来之星,获2016国际雷达年会、第十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她是IEEE重要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承办2021国际雷达年会等国际会议,任国际知名期刊DSP副主编。
(宁博)
4.宁博,男,汉族,198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集团液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大型高端重型装备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等工作,作为西安市高端液压装备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中国重型院液压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积极参与科技计划及攻关计划,主持并参与了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主持和参与了大型工程项目20余项,合同金额近20亿元,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发明专利9项),发表科技论文12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发了国内首台生态电弧炉液压系统技术与装备及高精度中间包升降液压控制系统等行业前沿技术。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研发了连铸机结晶器恶劣服役工况下的振动液压缸、高品质低能耗快速开关伺服控制阀等多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技术,不断增强行业的共性技术供给。将创新技术及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大型冶金工程钢铁行业,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其中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显著提升了中国重型院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得陕西省政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专利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
(宁睿)
5.宁睿,女,汉族,1993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员。宁睿作为青年骨干人才,采用创新理念、方法和思路,累计为公司解决难题8项。主持多项重点型号研制,均实现一次性首飞成功。首次创新性提出最优刹车操作,广受部队欢迎与好评,为公司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带领团队完成某主战机型改进换装,为公司在此方面拓展收益达到3亿。在担任主任师期间,带领仿真设计团队,做好型号攻坚先行者,其中参与“秦创原”重点项目1项、揭榜挂帅2项;实现型号研制与数字化分析有机结合,成功推动了公司仿真能力的发展,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可靠性,节约成本可达20%,累计1.6亿元左右。以第一人身份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3项,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等论文10余篇。曾获得陕西省军民融合办“陕西省国防科工创新三等奖”1项,航空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创新创效铜奖”2项。
(吕东霖)
6.吕东霖,男,汉族,1991年8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剧本原创中心部长、影视剧制片人、导演,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该同志立足陕西省委宣传部直属国企——陕文投集团,秉承“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使命,深耕主旋律正能量影视剧生产近十年,参与策划、制作、投资的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等各类艺术作品获得国内、外各大奖项,官媒、网媒等点赞表扬,其中作为执行导演的“三农”题材电视剧作品《黄土高天》荣获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精神文明奖,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收视率均维持在播出同时段全国前三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自己导演、编剧的多个电影短片作品获全国各大电影节奖项,为“影视陕军”的壮大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陕西青年影视人的继往开来贡献了力量。
(刘珈佑)
7.刘珈佑,男,汉族,1997年3月生,共青团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陕西省黄陵通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延安市宝塔区第十九届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改革创新的带头人,他带领公司抢抓通航产业发展机遇,坚持通航产业“有人+无人”双轮驱动的思路,积极带队到国内顶尖通航企业调研学习,精心编制《黄陵县通航产业发展规划》和黄陵通航小镇“3+2+N”的产业发展体系,依托机场打造“通航小镇”。目前,机场已拓展承接无人机、固定翼飞机、运动类飞机驾照培训和无人机试飞演练等多类业务,其中无人机业务平均月试飞天数达到20天以上,B类机场升A机场已完成设计规划,可起降运-12机型的飞机,通航产业链已初现规模。他潜心研究通航产业理论,提出了“通航+X”的发展模式,明确了今后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刘珈佑大力推动下,黄陵通航小镇被纳入全县重点项目,也成功列入了市一级重点项目。更被纳入省民航“十四五规划”,黄陵通航小镇建成后,将解决就业1000人,带动县镇商业聚集,有效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曾获延安宝塔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刘彦杰)
8.刘彦杰,男,汉族,198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航空工业一飞院强度所机身强度室主任。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制与攻关,担任国家重大专项全机静力试验(航空领域最大规模地面试验)主管,国家重大专项、MA700等多个军民机型号机身强度主管主任,攻克型号重大技术难题2项、关键技术难题6项,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的技术能力荣获航空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9项。凭借创新的质量流程和良好的实践效果获得中国质量界最高奖—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一等奖。近几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9篇(SCI索引5篇、EI索引4篇)。荣获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 1等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 2等奖”、个人3等功等荣誉。
(苏航)
9.苏航,男,汉族,1988年1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苏航刻苦钻研专业技能,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集团公司基础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研究基金等课题。针对我国苛刻油气钻采环境勘探开发及油气输送需求,突破了冶金无缝双金属复合管成型及连接等关键制备工艺,开发的冶金无缝双金属复合管相关产品已实现在长庆油田示范性工程应用,目前正在建设冶金无缝双金属复合管生产基地,建成后预计具备4000吨/年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1.5亿元。针对氢能储运设施服役及安全评价,他本人先后完成了X80管道钢、9Ni压力容器钢氢致损伤行为表征及评价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高强韧、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为我国新一代103MPa加氢站用高压储氢容器提供技术支撑。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国腐蚀防护领域4名),获得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技新星”,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
(杜肇清)
10.杜肇清,男,汉族,1989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陕西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杜肇清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创造,积极追求卓越,在急慢性肝损伤及肝癌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校企合作及临床应用转化等方面取得优秀成果。善于从临床出发进行科学探索并回到临床解决实践问题。基于多年来在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热点及组学测序技术,为脓毒症肝损伤及急性肝衰竭等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崭新思路;同时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安迈磁医疗科技等达成实质性合作,已共同开发外科磁性耗材及拉曼检测平台5项,完成初代可用于液体表面滴定检测的SERS芯片1项,不断着力领域内国家重大“卡脖子”问题,努力突破瓶颈,优化医疗的同时,抢夺科技话语权,有望在实现临床复杂样本的检测,极大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医护的工作效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陕西省科技厅项目各1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领域内著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Cancer、Plos One等发表论著9篇,获批及在申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完成专利转化1项,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Scientific Reports、BMC infectious diseases等国际知名SCI杂志审稿人,研究工作曾多次在国际顶级肝病年会(AASLD)作展板汇报,曾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李丹)
11.李丹,女,汉族,1988年11月生,群众,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院航摄遥感所总工程师。李丹同志长期从事铁路航测技术研究工作,入职以来先后负责川藏铁路、西安至十堰高铁、西宁至成都铁路、几内亚马西铁路、伊阿铁路、渝黔高速公路、西安地铁三期规划等多项国内外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的多平台、多源遥感测绘数据协同研究与处理工作。负责或参与国家、铁路总公司、中国铁建、中铁一院重点研发课题10余项,先后参与技术标准及教材编制6部,申报专利13项(授权3项)。其中负责研发的“基于车载LiDAR技术的铁路线路运营维护测量方法”专利技术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施企协“首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相关成果在铁路、公路等主流交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在团队获全国妇联“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铁道团委“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个人曾获得陕西省建设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李雪)
12.李雪,女,汉族,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雪刻苦钻研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先后获得国际NPDP产品经理资格认证、“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创新人才)、带领团队2项项目入围2022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1项入围2022年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IF=9.642)、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F=9.12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F=5.816)等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基于TRIZ创新方法,专利已受理共计53项,授权22件。先后参与完成陕西省军民融合理论课题1项、西安市博士后创新基地科研项目2项、陕科协企业创新争先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1项,公司自研课题2项,采用创新理念攻克技术难关若干项,参与中标项目累计金额达3000多万元。入选中共西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西安英才计划”青年人才。
(李清良)
13.李清良,男,汉族,1990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西安昆仑公司机加一工厂技术室副主任。李清良研究出大口径内螺旋石油螺杆钻具定子电解加工技术,一举解决了大口径螺杆钻具定子加工的世界级难题,成功实现大口径长定子一次成型,成为世界首例,为公司创造产值2472.6万元。发明出一种钛合金卧式电解加工阳极导电装置等发明专利11项,降本率60%,增效率100%。他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先后上报公司内部工艺优化成果及技术改进项目30余项,2018 年在 SCI 上发表论文,为闭式涡轮流道复杂型面加工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疫情期间,他主动递交请战书,带头吃住在单位,为公司200余件产品的顺利交付提供了技术标准。曾获得工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军民融合办“第三届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三等奖”,第三届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三等奖,第二届陕西国有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二等奖,上报公司内部工艺优化成果及技术改进项目 30余项,发表专利 10项(2项受理中),发表 SCI论文1篇。
(谷士鹏)
14.谷士鹏,男,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机载测试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飞行试验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三秦学者”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等。长期专注于航空装备高精度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领域研究,入职6年,成长为试飞院最年轻的研究室主任。作为我国试飞测试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主管直-XX、歼-XX以及C919等10余个军民用航空装备试飞测试任务,主持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等预先研究项目5项,带领科研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海量并发数据高速背板总线、S+C综合遥测射频、柔性测量电路制备与防护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的技术垄断,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试飞测试领域的多项空白,显著助推了我国航空装备研制水平,已累计实现成果转化1.33亿元,授权/受理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6项,航空工业“航空报国立功奖”“青年创新创效大赛铜奖”等荣誉。
(周良财)
15.周良财,男,汉族,1995年2月生,群众,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陕西信安长隆农牧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995年出生于湖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三岁时因意外造成身体残疾,吃饭穿衣这些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成了他的难题。但一路成长,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直面社会和生活的各种考验和压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于2021年组建了“信安长隆”销售运营团队,开始了创业生涯。他带领的团队基本都是“农村娃”,覆盖残疾人、残疾家庭、贫困家庭20余个,间接带动300余人。他创新地提出助力陕西羊奶产业发展的“1+1=3”的运营模式,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建立新媒体和短视频营销方式,通过新渠道的粉丝转化和口碑营销,为羊奶产业发展开辟创新型窗口,一年累计达成羊乳制品销售1000余万元。作为残疾青年创业者,他时刻关心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中的艰难,曾多次联合其他企业发起残疾困难人群就业招聘,为残疾人解决生活问题。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为多个社区发放爱心物资3200箱。目前,他已带领团队与杨凌智慧仓储中心、大型物流转运场和快递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建立针对羊乳产品的综合物流中心,承担个体电商的羊乳制品发货功能,带动区域个体电商发展,助力陕西乃至全国的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姚源)
16.姚源,女,汉族,1988年9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秦汉新城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混凝土技术领域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的工作,对工作积极主动、善于创新、勇于挑战。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6项,授权专利15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转化效益高达3000余万元,创建工法2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与1本专著编制和2项标准的编制。在工作期间,为西安幸福林带综合管廊项目、西安市奥体中心项目、西安市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进行一线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工作,保障工程顺利且高质量完工。参与多项固废材料的研究并推广应用,联合高校对混凝土矿物掺合料进行研究,研发成果《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用关键技术开发》荣获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参与完成了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临潼厂办公楼再生骨料泵送混凝土示范工程,这也是陕西省首次将城市拆迁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工程主体结构。牵头建立了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首个“巾帼”创新工作室。促使“创新工作室”成为所有女职工成长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曾获得陕西省科协“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