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保密法制宣传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决战时刻的隐秘较量 ——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卓越的军事保密工作

更新时间:22年06月06日 点击数:42877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在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亲自组织指挥下,人民解放军用短短142天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三大战役的筹划和实施过程中,我军保密部门紧密配合,严格保守了战略意图和军事行动秘密,保障了中央军委作战方针的圆满实现。


辽沈战役

东野大军隐蔽南下出敌不意

 

早在1948年2月,毛泽东就提出了辽沈战役的基本构想,即“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逐步明确由东北野战军(以下简称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占锦州,实现“关门打狗”。东野主力长途南下奔袭北宁线,全程将近1000公里,敌人一旦察觉并从中阻击,将影响战役成败。因此,做好保密工作成为战役准备的重要内容。

东北局社会部发出紧急指示:“整个军运过程必须保密。只有绝对的保密,才有军运的安全;只有绝对的保密,才能出其不意把部队运到锦州城下,增加攻下锦州的胜算;只有干扰敌人的视野,造成敌指挥机构的错误判断,才能实现瞒天过海巧运兵的计策。”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东北铁路管理总局联合成立了临时军事运输委员会,统一领导军运。

 

解放军攻克锦州

 

从9月初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利用夜色掩护,秘密沿西线向锦州和各个集结地开拔。与此同时,铁路沿线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和邮电检查,停止铁路客运售票,强化户口管理措施,不给敌特以活动空间。

 

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保障下,东野主力顺利南下,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北宁线作战,一举攻克锦州。据被俘的国民党守将范汉杰回忆,由于中共严格的保密措施,他始终搞不清东野部队的准确番号和兵力,也无从判断东野的企图。蒋介石也对东野主力动向判断不清,对或撤或守犹豫不决,最终陷于全局被动。

 

淮海战役

加强通信保密赢得信息优势


淮海战役的设想是1948年9月25日由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并很快得到采纳。9月27日,国民党军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致所属各军的密电被我军破译,从中得知,第7兵团将开往新安镇附近地区。毛泽东说:“这份情报来得正是时候,对淮海战役的首战决策很有帮助。”10月11日,中央军委在发出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确定:首先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然后再歼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今连云港)之敌。此后,我军又连续侦获国民党军兵力调动情况,毛泽东于11月1日和7日亲自起草电报,指示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扩大原定的战役规模。在通信保密领域的斗争中,我军技高一筹,对保证决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军通信部门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千方百计避免电讯信息泄露。战役开始前,华东野战军各电台统一更改了呼叫密码,调换了人员和机器。部队行军途中,为避免电台位置移动被敌人测向发现,要求各纵队电台每移至新驻地,均须架线守听,但不准开机呼叫,只有在听到本部电台呼叫有报时,方可回答,以确保行动之机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过程中,我军通信部门体现出极强的保密意识。我军将敌人3个兵团严密包围后,发现敌人对我行动了解得很详细,于是立即组织力量研究分析泄密原因,并果断采取措施:对电话线路派出警卫武装,沿线日夜巡查以防窃听;对总机值守人员加以审查,选择政治上可靠的同志充任;尽量减少电台电报来往,利用徒步或骑兵传递,电台多听少呼;传达部署任务时,除必要部分外,禁止全文下达,并严格使用部队代字、代号;加强阵地前沿警戒,严查往来出入人员。1949年1月12日,杜聿明集团全军覆灭,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

毛主席亲自设计瞒天过海之策


1948年11月21日,毛泽东对东野入关作出明确部署,并着重强调了行动保密。在电报中,毛泽东要求东野在锦州、打虎山、营口等地的5个纵队“取捷径夜行晓宿荫蔽迅速行动”,同时指出,东野指挥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可以携带轻便指挥机构先行,“并于走后一星期左右在沈阳报上登出一条表示林尚在沈的新闻,并经新华社广播。各部行动均注意荫蔽。”

 

12月1日,新华社和《东北日报》发出消息,说11月30日林彪在沈阳参加庆功祝捷大会,《东北日报》还刊登了林彪和罗荣桓在会议上的照片。当时暗藏在沈阳的国民党特务立即向南京发出密电,报告说林彪还在沈阳。蒋介石和傅作义据此判断,东野的主力尚在关外。其实,30日晚,东野司令部就离开了沈阳,林、罗、刘等领导人乘吉普车直奔锦州方向,并于12月7日到达了蓟县的预定指挥所。

 

东野提前入关,完全出乎敌人预料,也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平津一带的国民党军从“惊弓之鸟”变成“笼中之鸟”,插翅也难飞了。傅作义气愤地质问蒋介石:“你不是说林彪尚在沈阳吗?难道他会分身法!”

 


上一篇文章:党的四大与保密工作

下一篇文章: 朱光亚:我国核事业“众帅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