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基层动态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24届研支团开展“隔空不隔爱,战疫不停学”读书系列活动

更新时间:22年01月03日 点击数:2165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积极响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委号召,第24届研支团成员在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在宿舍封闭管理时间,静心伏案,阅读教育类书籍,为后续支教上岗做充足理论知识储备,营造疫情防控期间良好学风氛围。下面请跟随研支团成员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团子们的学习感悟。


读《中外教育史》,将中外教育学的发展呈现的淋漓尽致。自古强大的民族,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教育是我们全世界学习的典范。而我们的国家更是如此,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作为未来的一名教育者,要始终谨记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4届研支团 申锦超

                     

阅读《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之后,我对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们的更高要求有了更多认识。新时代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建设和开发者、教育角色的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老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教好每一门课的同时,关怀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声音,走进心灵世界。你爱孩子,孩子就爱你。在未来支教生活里,我要课上做一名好老师,课下做孩子们的好朋友。通过多倾听、多关心、多沟通、多了解的方式,呵护学生成长。以新时代的教育角色,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4届研支团 陈博雅

 

《教育心理学》可以把它拆成两个词,“教育”与“心理学”。它研究的是人在受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有教师的心理活动,是双向的活动。对于走向教师岗位的我们来说,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教学生们知识,更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指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效的实施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功效。

——24届研支团 吴晓雪

 

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们,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24届研支团 许佳诺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认真学习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情感丰富,才能给学生一杯时代的活水,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在宿舍不能虚度时光,应当时刻保持停课不停学的态度,在此时间我也应扎实学习相关知识,充实自己,及时“换水”,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为前往服务地后的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届研支团 雍仕航

 

英国作家怀特海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本反映作者对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提倡读活书,发展想象力。在现代教育中,需要我们将所教授的重点学科内容讲的透彻,从根本上理解问题的本质。二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老师在教授某些学科的时候,多增加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衔接,发展交叉学科,保证知识体系的完善。三是正确的教育节奏;人的心智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所有教育者都不能忽视和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针对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自由与训练。探索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

——24届研支团 贾祎凡

 

读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后,使我深刻的意识到对于现在的教师,必须有新的教法,新的突破。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新课程对于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首先来自于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由教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生服务者。在当下学风建设中,想让更多人参与课堂,专注于课堂,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去改会让课堂效果更好,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4届研支团 王姣姣

 

《教育的情调》的核心是爱,表现在情,在教育的过程中把爱带给孩子,用情在教育的点滴,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学是一门复杂且细腻的学问,在我看来,只是掌握教育的技巧是不能真正为人师表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内心,懂得与孩子相处且善于聆听,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心和“在”,在未来的支教工作中,我希望自己不仅能教好一门学科,更能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榜样,会努力先做好一个学习者,不断提高个人的基本素养,学会融入学科本身,在此基础上,关注孩子们的个体生活世界,用爱陪伴孩子们成长。

——24届研支团 朱梦玉

 

读了《新教育》这本书,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支教老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就像这次疫情,病毒无情但人间有大爱!天亮之后,山河安好,世事如初!

——24届研支团 李雪

 

读了《教师的价值》一书,对他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生十分感慨:最令我感动的是,钱老不仅在在职期间能够用自己的学识与努力对学生进行着影响,并能在退休后继续不断的努力学习与思考,给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以指导。我们也应该如他一般保持生命不止学习不息的热情及对教育事业永不止息的探索与奉献,心里装着学生。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读了此书,有前辈的指引,我相信我也能走好这条路!

——24届研支团 谢海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在半年后,我们就要走向服务地,走向讲台面对学生们。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有值得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教育心理学中的方法同时在生活中也会有所运用,比如这次西安的疫情,具体情况需要有相应的对策。此次疫情与之前其他地方的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疫情防控处理。

——24届研支团 丁笳鑫

 

由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衍生出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的中心理论。这种新模式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让学生方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教师也可以方便对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答疑、教学。如今的在线教育,更是要把人性关怀深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我们提倡的育,就是不为逐利、拥有人性关怀、能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循循善诱,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有创新能力发挥的广阔天地。

——24届研支团 田沛飏

 

阅读绽放青春活力,志愿彰显青春担当。西安建大研支团成员在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之余,将高效利用好这段同心抗疫时光,不断扩大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西安建大第24届研支团成员作为众多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将把读书学习所得落实于实践教学之中,丰富自身教学内容,扎实自身教学水平。以饱满的姿态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凝聚建大力量!


上一篇文章:我在“疫”线写青春 | 陕汽青年身披逆行“战服”擦亮青春底色

下一篇文章: 我在“疫”线写青春|国开行青年奋战一线 为企业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