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算太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从甘西到陕南,从戈壁到秦岭,追寻足迹,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迎来了支教工作的第十六载春秋。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陕西省汉中市山区支教四个月,从学生转变为师长,支教团成员以志愿故事再塑青春梦想,用爱心传递服务精神。
扶贫接力 传道授业
西北工业大学2010届本科生朱斌大四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报名参加了团中央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现支教于汉中市城固县水磑中心学校。在这所九年制的学校里,总共只有156名学生,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大部分的孩子都寄宿在学校。“文人作文,农人掘锄”,孩子们的祖祖辈辈靠山吃山,这种环境下,读书便是孩子们最好的出路。为了保障这里的师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连续三年定点支援,志愿者定期轮换、扶贫接力,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守在山区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按照城固县教育体育局安排分别赶赴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北部秦岭山区的水磨、小河、双溪和南部秦巴山区的二里四所中心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支教工作。志愿者们始终以西工大“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严格要求自己,发扬西工大扎根西部精神,架起西工大与城固山区学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出色的进行着本届支教团的工作,为志愿者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普遍是在2004年升入初中的,初到支教学校,志愿者们看到这些正值舞勺之年、青春活力的初中生,志愿者们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十年前,13岁的他们刚刚步入初中之门,也曾叛逆,也曾努力。十年后,他们又作为又在初中开花结果。研究生支教志愿者作为一名刚刚告别学生时代、与孩子们年龄差较小的青年教师,是最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如何教书育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考十年前自己在中学时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以及这些年来的反思嫁接到现在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来,如此形成了以切身经历为引导的良性循环。
三尺讲台 筑梦青春
时光,是心灵的旅途。从初中生到研究生十年的成长,再到支教教师的转变,研究生支教团老师能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名任课教师的补缺,更是驱动他们思想的成熟和梦想的践行的动力。在城固县水磑中心学校支教的朱斌为八、九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堂新的课程,叫《教室里的电影院》。“一部电影的价值不亚于一本书”,在这节课上,给学生放映或经典、或新潮、或谈人生、或讲哲理的有意义的电影,启发他们关于梦想、关于幸福等等的思考。人人都渴望幸福,期待幸福,对正处在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青少年朋友来说,如何获得幸福、面对幸福尤为重要。看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后,学生说:“我的梦想虽然很遥远,但是只要我作出努力,时刻准备,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一定在家等候。”
支教团亓璐原为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团长,是一名舞蹈特长生。在支教学校,总有一群孩子围着她问:“老师,今天跳不跳舞啊?”她的舞蹈班在近三个月的训练中,几乎没有学生请假,她们都天天盼着舞蹈课。在山区里,没有以往灯光璀璨的舞台,而这个讲台,却让亓璐变成一个更加欢快的舞者,舞美,而学生经过这样的成长,必定更美。
如此种种,不就是三尺讲台上的另一种成就。这个讲台,没有聚光灯下的璀璨光环,没有绚烂夺目的粉饰,但是站在这里,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启明星,引导着他们去追梦。
支教团朱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替同事带过几次一年级的课程,一群萌娃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课上,他问学生,会不会唱《爸爸去哪儿》?问题一出,孩子们争抢着回答,还有的孩子唱起了“爸爸、爸爸,我们去哪里呀”,教室里面好不热闹。然而,有一个声音出乎意料:“我的爸爸去浙江了。”朱斌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酸有甜,酸是为孩子的留守感到心酸,甜的是孩子能够始终思念他的父亲、明白爸爸出去打工的不易。朱斌若有所思:“孩子们最纯真的话语,往往是他心底的呼唤,他渴望爸爸在他身边,然而,却只有他自己留守家里,在爷爷奶奶的照看下上学、成长。”课后,他统计了学校几个班的留守情况,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的父母留在家里照顾孩子,89.9%的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或在市里,或在南方大城市,还有京津冀工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他们只有过年的时候会回来几天,看看他的孩子,像是又添足了打工养家的动力,过完年就又奔赴孩子所不了解的远方。
下课了,走出教室时外面下起了雨,朱斌没带雨伞,走下台阶,一年级的学生拉住他的衣服,说:“老师,我给你打伞。”这些内容,在支教研究生的课堂设计中不曾出现。授课中的“出乎意料”,却每每撼动支教老师的心。与学生接触,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他们的纯真、他们感恩的心、他们对父母的爱,使研究生支教团老师能够反过来想自己,十余年前,自己也曾是这样的孩子吗?现在,还是否依然单纯的追逐自己的梦想,是否对感恩之心常在,是否爱父母胜过爱自己……这,是他们这些小老师教给大老师的。
两地联动 爱心传递
西北工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主动联系原学校西工大,与学校无人机所、学生志愿者社团等形成长期联系,从各个层面帮扶支教学校,传递爱心。
支教研究生仝希发现,乡村里的孩子其实并不比城市的孩子要缺少什么,就支教地二里镇而言,学生们缺少的并不是物质条件,外界的爱心捐赠的确是善举,但实际接触过孩子们才发现,物质捐赠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些一厢情愿。他们并不会更多的感激社会上的好心人,因为大家经常会忽略乡村里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不少学生还在沟通交流中告诉支教老师,这样的捐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施舍”,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还会引起受助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呢?
支教研究生朱斌认为,对于山区学子的精神上馈赠更为重要,他说不仅要在物质上援助孩子们,更重要的是要用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加油、鼓劲、点亮理想之门。于是支教志愿者们筹划着引进发达地区的优秀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知名学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最终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教育。而这个时候支教研究生需要竭力去做的,其实就是一座桥梁的作用,一座政府、学校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去建设一些渠道,获取一些信息。朱斌说道,“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我们前进的最好方式。”
西工大“阳光工程”志愿者服务队听说学校研究生在山区支教,他们主动联系,收集了300余本名著等书籍,寄给志愿者支教学校的孩子们。西工大无人机所也长期关注学校对口支援山区学子,多次为山区学子送去篮球、书籍等物品,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在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西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邀请到了一位“大个子”支教老师、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中国首位旗手、篮球明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立彬为山区孩子讲述奥运人生,传递中国梦。激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珍惜每一个机会,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王立彬教授从“零的突破”及“逐梦2008北京奥运”的坎坷实践,讲到当今奥运健儿捷报频传的辉煌经历。王立彬精心准备的故事分享总能唤起学生们的掌声、欢笑或沉思。听完报告,城固县北部山区水磑学校九年级学生曾鹏说到:“我很喜欢西工大支教的老师们,他们总能带给我们新知识和正能量,听了王教授报告和讲课我很受感动和振奋,我也希望接受更多的新事物。”
学校与支教服务的联动,将优秀的思想、教育资源、知名专家学者引进到支教学校,引导他们在教育中成才。研究生支教团就是这样一个桥梁,连接支援学校与服务地,联动爱心。
支教、支梦、支心,这是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实践中总结的志愿服务经验,以支援当地教育教学为主线,支起山区学子的中国梦,支撑他们的成长心路,引领山区学子向上、成才。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全国示范项目,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形成“志愿 接力”的长效工作机制。西工大从2003年起参加该项目,12年来已累计派出101名志愿者分别赴甘肃省临潭县、古浪县和陕西省城固县开展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的青春誓言,多次受到全国项目办、省项目办的表彰和肯定。目前,在陕西省城固县山区支教的13名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是驻守在山区里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