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农村青年服务月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农村团组织积极行动,以“服务农村困难青少年 共建共享促城乡和谐”为主题,积极开展服务农村青年的各项活动,成效显著。
一、真情助困,帮助困难青年度过难关
春节期间,全省各级团组织深入农村基层,为单亲家庭、因灾因病因伤致贫家庭青少年送去过节用品,同时联合教育、卫生部门,为农村困难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健康检查。团省委机关深入扶贫联系点合阳县,慰问贫困户10余户,送去过节用品共计1万多元。商洛团市委开展“情暖商山——青春建功新农村”活动,成立100支团员青年小分队,深入全市各地开展以爱心捐赠、万幅春联进万家慰问、送“文艺、科技、卫生”便民服务、与外出务工返乡青年联谊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宝鸡岐山团县委联合县总工会、县直机关工委、县妇联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仅启动仪式就捐款6920元,衣物近600件。安康紫阳团县委联合多家青年文明号单位深入到向阳镇营梁村(“百村行动”示范村之一)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送去大米、面粉、棉被等慰问品共计5000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农村团组织服务月期间向农村贫困户捐款、捐物共计近100万元。
二、积极组织,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成功举办陕西-天津两地服务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座谈会,双方就联合推动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达成意向,明确了合作内容,落实了相关责任,初步实现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与我省中专职业技校的直接对接,提供就业信息17个,就业岗位2470个;与西安市就业服务中心、杭州青年职业中心合作,建立三方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提供并发布有关农村青年各类岗位信息。各地团组织通过举办岗前培训班、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座谈会、异地交流参观等形式的活动,着力提高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数量的同时注重输出质量。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团组织共提供农村就业信息200多条,就业岗位5万多个,约有2.5万名农村青年在团组织帮助下实现转移就业。
三、多方扶持,切实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一是全省各级农村团组织为提高、拓宽农村青年就业技能和领域,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积极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榆林团市委举办的白绒山羊养殖技术培训班,清涧团县委举办的红枣种植技术培训班,安康团市委举办的茶叶种植培训,渭南团市委联合职业技校举办的技工培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给农村青年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延安市黄陵团县委将培训的课堂设在了田间地头,开展“送团课、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宝鸡团市委成立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暨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服务团,巡回在全市各县乡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并定期深入农户家中答疑解惑。服务月期间,全省累计开展各类培训班150多场次,培训农村青年2万余名。
二是建立陕西省农村青年人才信息库。制定以团县委日常管理为主,团省、市委重点跟踪管理的三级人才分类管理模式。由团县委先期培训选拔推荐,经团市委审核,团省委核准,从信息库中选取一部分有条件、可挖掘的农村青年进行重点培训。目前,信息库的前期建设已经完成,全省农村青年重点扶持对象的培训方案也已经制定。
三是全省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探索实施符合农村特点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通过向青年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创业培训等方式,为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青年提供帮助,提高农村青年的创业成功率,使更多农村青年成为创业者,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宝鸡团市委联合市劳动局,向全市12个县(区)的62名创业青年发放扶持贷款203万,贴息20多万元,举办青春创业行动培训班5期,培训各类创业青年345名。
四、丰富生活,大力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
举办陕西省第十届乡村青年文化节,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基点,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为主题,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邀请文艺、科技、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专家、能手,通过演出文艺节目,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开办心理辅导班,进行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等方式丰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农村青年健康成长。举办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大赛,激发农村青年的创造潜能;举办养殖、种植能手评比活动,促进务农青年工作积极性。汉中市留坝团县委举办的迎奥运文化体育活动,延安市志丹团县委举办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印台团区委开展的“迎新年义写春联”活动,商洛团市委广泛开展的“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都为新春佳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受到农村青年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农村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迅速投身到抗击冰雪的第一线,为抗灾救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