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共青团!

基层组织工作动态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页

西安外国语大学团委组织商学院学子走进大荔县朝邑镇沙底村大荔县“同朝皮影”文化

更新时间:17年07月24日 点击数:985

2017年7月2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蒲公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调研队员们前往位于大荔县朝邑镇沙底村的大荔县“同朝皮影”文化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该公司已成立五年有余,是段家班现今的传承人——段快车先生将“同朝皮影”推向市场、走向商业化的心血所在。

大荔县“同朝皮影”于清代乾隆年间形成完整且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在的朝邑镇沙底村就是当年清代大荔县皮影戏主要演出、广泛流传的所在地之一。大荔县“同朝皮影”文化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段家班家庭皮影社,所以“段家班”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大荔县“同朝皮影”主要的班设代表。

大荔县朝邑镇沙底村段家班“同朝皮影”于2009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三个方面。目前的段家班历经五代传承,仍然完整的继承先祖的演艺风格,是现今大荔县保存最完整的皮影老班社。现在的段家班由班首段满翁、段满翁之子段快车以及其他班组成员雷猛田、王文宏、张腊草、吴梦妍等人组成。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队员们首先参观段家班皮影社的工作室,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未上色的皮影样本、厚厚的一本皮影造型图册以及雕刻皮影所用的工具。随后,段快车先生的妻子向我们展示皮影制作中“镂刻”的过程,她的操作每一刀不多不少,流畅的线条、复杂的造型展示出她娴熟的技术。队员们不禁对这些在21世纪还沿用最古老的制作方式、坚持不用机器制作皮影的民间艺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始终坚持人工制作,不减少传统皮影制作任何一个流程。这份坚守,令在场的每一个队员为之动容。

在调研当天队员们有幸采访到段家班班首段满翁老先生,他为队员们生动地展示了大荔皮影戏的戏台——精美的皮影造型、古朴的乐器、亦幻亦真的灯光,在他的展示中队员们再一次被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的魅力所折服。在与段老先生的交谈中,队员们得知段家班除了为普通群众演出之外还长期为外宾演出,并多次参加省市县展演,1999年曾应邀到德国巡回演出,2010年受邀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演出,均受到高度的艺术评价。

此外,队员们对“段家班”第五代传人段快车先生也进行深度专访。他表示自己从小因为父亲的原因耳濡目染逐渐喜爱上皮影。2000年左右父亲将段家班的经营管理交给段快车时,段家班却面临皮影表演收入微薄、老艺人相继逝去、年轻人不愿再学的尴尬局面,然而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并为段家班的经营发展引入皮影雕刻这一技术。近年来皮影雕刻技术在逐渐稳步扩大市场,“同朝皮影”在段家班的坚守和传承中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段家班皮影的传承与保护,段快车先生提到目前已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段家班设立“传习所”——对爱好皮影的年轻人给予三个月的免费培训,最后选拔出有天赋、有能力的学员进一步培养。“传习所”对于段家班的皮影手艺从家族传承到面向更为广大的皮影爱好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段快车先生也表示会把这项手艺通过“传习所”传承给更多的人,让“同朝皮影”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漫漫皮影路,悠悠传承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岁月磨练的“同朝皮影”最终在段家班皮影社得到优良的传承。当年年少的段满瓮从父亲那里信心百倍地接过段家班的接力棒,数十载之后又不遗余力地将其传给儿子段快车,完成“同朝皮影”代代相传的完美对接。在此我们也祝愿大荔县“同朝皮影”能够在段家班皮影社的一脉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上一篇文章:西安外国语大学团委组织“朝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调研组赴五堵镇开展调研

下一篇文章: 西安外国语大学团委组织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赴周至支教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