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各级团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全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铜组发【2011】77)号文件精神,坚持按照 “加强、规范、巩固、发展、创新、开拓”的工作思路,围绕新时期团建工作“六大块”, 紧跟全市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党团组织联建、党团队伍联培、党团活动联推”的党建带团建团建跟党建工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以加强农村基层团建工作为重点,推行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1+ 1+ X”新模式,加大推进乡(镇)、街道团的委员会调整,结合实际开展增配编制外兼职副书记工作。除个别乡镇小、人员少的地区委员配备不足9人,其余乡镇(街道)团的委员会均由9-11名委员组成,设兼职团委书记1名、专职团委副书记1名。其中,23个乡镇(街道)还增设编制外兼职副书记1名。同时充分借助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资源,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大胆探索“产业协会+团支部”的建团模式,把团支部建在养殖、果业、蔬菜等各类协会、经济合作组织中,全市建立专业合作社团支部107个。有效开展非层级化团建工作,全市建立乡镇实体化“大团委”直属团组织475个。
二是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团建工作为重点,及时调整组织设置。紧紧围绕机关、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和职能,灵活设置,及时调整各类团组织。根据机关团员不断减少的现象,推进建立新型青年组织形式,与业务往来单位或组织团体联合建立团组织,创新团的组织设置,延伸团的工作手臂。各级机关团组织通过开展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导、典型示范、业务培训、结对帮扶等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机关青年干部的能力素质,为服务机关中心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以着力巩固学校团建阵地为重点,搭建团建新平台。在巩固完善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基础上,在学校的社团组织、趣味小组等组织中建立团组织,在学生居住的宿舍、公寓中建立团组织,充分把学生骨干吸纳到团干部队伍中来。在学校推行团员预备制试点工作,加强学校团队衔接,提高团员发展质量,壮大团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学校共青团外围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院校青年研究会的服务职能,加强各校之间的横、纵向交流。
四是以大力发展社区团组织为重点, 积极探索社区团建工作。重点依托社区党建新成果和新格局,围绕实现社区工作便利性、互助性的目标,推动居民社区、功能社区建团,积极探索社区内团组织联建。在社区内不同的行业和小区采取“区域建团、产业建团、独立建团、挂靠建团”等方法建立团支部,由社区团组织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团组织网络。引导各级团组织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青年文明号创建等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科技传播、便民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
五是以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机制为目标,有效扩大团组织社会覆盖面。明确了各级团组织可根据团员青年流向,不断创新团组织设置形式,在已建立和正在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同步建设团组织。积极发挥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以及非公企业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明星等先进典型的作用,通过非公企业委员、会员和典型推进团建工作,全市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235家,其中2013年新建42家。
六是以开拓新领域团建为重点,加强对流动团员的服务工作。根据我市外出务工青年流向和务工特点,主动联系我市相关驻外办事机构,确定人选,明确职责,建立驻外团工委。目前,已正式成立了铜川驻京团工委、铜川驻西安团工委、耀州驻中山市团工委等19个驻外团工委,确保外出务工青年“离乡不离团、流动不流失”。
下一步,团铜川市委计划在全市乡镇、街道团委中开展规范化建设“五星争创”分类达标活动,构建区域化组织格局,形成团组织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实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建在哪里,团的工作就做的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