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彬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实训车间内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床声,一旁的指导老师面对闲散青少年王某正在大声的强调着操作要领:手再抬高一点,注意保持三点一线……这只是该县帮助闲散青少年实现就业创业成果的一个掠影。目前,全县上下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
作为“全省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县”,该县不断探索和创新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初步形成了“43443”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迈进。
强化四大保障 构建工作机制
为了推动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扎实开展,该县将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纳入全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工作规划中,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责任保障”四大机制。成立了由县综治委牵头,公安、教育、人社等35个部门分工协作的彬县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彬县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信息报送制度》、《任务转接和承办制度》、《成效评估考核和问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了管理服务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予以推进,形成了“综治办牵头抓总、团县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各镇、各部门单位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定期深入成员单位督查指导,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并将“预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紧抓三个环节 增强工作针对性
紧抓“排查摸底、分类管理、查漏补缺”三个环节,推动管理服务扎实开展。由团县委牵头,公安、司法、教育、妇联等部门与各镇协作配合,先后三次对全县闲散青少年群体进行了纵横交叉式排查摸底,逐人建立档案,全面掌握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分布格局、信息特征。根据每个闲散青少年的现状、需求等情况,将其分为“紧急干预、重点帮扶、保持联系”三类群体。根据分类情况,按照管辖区域,设立分类管理台账,明确管理服务责任,制定细化帮扶方案,分类施策,力求实效。通过发挥村(社区)团组织、学校团队组织第一时间接触闲散青少年的作用,建起了动态管理闲散青少年的组织网格。
依托四大阵地 凝聚工作合力
该县坚持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四结合”。一是依托学校教育阵地抓养成。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了由“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政治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主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的作用,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教师,结合常见多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例,有针对性地实施养成教育。全县各基层团组织、少先队组织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了“共建”关系,通过邀请“法制副校长带法进校园”、创建“平安校园”、以案释法、专题报告会、观看法制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先后在各中小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报告会300多场(次)、模拟法庭巡演和参观监狱“警示教育活动”6场(次)。二是依托家庭教育阵地抓监管。以全县137所家长学校、5所家庭教育网校为载体,大力开展家长集中学习法律知识、家教知识交流、亲子实践等活动,引导家庭担负社会责任,积极监护和教育闲散青少年。三是依托社区教育阵地抓矫正。全县“五老”人员配合公、检、法等部门对闲散青少年,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办法,实施结对帮扶,促其肃清思想、矫正行为、走上正路。各级团干部积极与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结对子,主动上门帮难解困,想方设法为他们就业创业出点子、找路子。四是依托媒体教育阵地抓引导。利用县广播电视台、公众信息网、《今日彬县》报、团干QQ群、团属微博等媒体,不断扩大教育受众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注重四条途径 提升工作水平
该县坚持免费教育、就业帮助、民政救助、权利保障“四同步”。2012年初,该县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县职教中心推行了“零学费”办学模式,有效预防了适龄青少年因贫困辍学成为社会闲散人员。建立了闲散青少年就业情况台帐,启动了创业扶持工程,帮助他们办理无息创业贷款,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近年来,先后为闲散青少年发放创业贷款180多万元。依托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开设种养殖、计算机操作、礼仪等免费就业培训班,不断拓宽闲散青少年学习、就业渠道。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免费培训闲散青少年212人。全面落实流浪乞讨青少年抚养、监护、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救助政策,累计救助特困青少年126人次,扶助外地流入彬县的离家出走、流浪乞讨青少年26人,使一些因贫困辍学失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对孤、盲、聋、哑及智力落后的青少年,按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在上学时给予困难补助。目前,该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招收彬县、旬邑、长武三个县的盲、聋、哑及智力落后儿童80余人,特殊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突出三个重点 增强工作实效
该县在推动试点工作过程中,重点侧重失足青少年挽救、青少年权益维护、未成年人案件审理三项工作。对有不良行为的闲散青少年,司法机关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为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护。近年来,累计为11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加强了对少年犯的监管,有效防止了未成年犯与成年犯“交叉感染”。严厉查处敲诈、勒索中小学生案件。近年来,全县发生的4起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已全部侦破告结;发生的12件侵害未成年人治安行政案件已全部查处到位。2012年3月,县法院成立了少年审判法庭,协调县人大聘任了25名人民陪审员参与未成年人案件审理。通过庭前社会调查、庭中法庭教育、庭后帮教回访乃至就读、就业帮助等措施,全面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293名闲散青少年中,已有45人复学、108人就业、5人自主创业。